“您最近精气神真不错!”
一句包含中医传统思想的问候语,似乎再日常不过。可这句话要翻译成英语的话,该怎么说呢?
以往国际上公认将中医的“气”译为“Energy(能量)”。但是,这一翻译过于强调“气”的动力、能源等,却丢了蕴含在中医思想体系中的“温煦、固摄”等内涵。逐渐地,选择直接音译为“Qi”的声音,似乎将成为学界主流。
不难看出,仅仅一个汉字的翻译,已需被大量、反复推敲、循证,足见中医药术语翻译之难。无怪乎德国中医汉学家满晰博曾直言:“中医是世界上最为成熟的一门学科,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都无法翻译它。”
▲《黄帝内经》中的精气神
因此,如何突破瓶颈,完成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高效翻译推广,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
▍黄帝,是“黄色的帝王”吗
中医药文化中,《黄帝内经》可以说说一个关键的里程碑。不过,从翻译上来讲,单单如何将这个书名进行翻译呢?据说,这里面也有一段故事。
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照国教授历经20多年,完成了《黄帝内经》在国内第一部完整的英译本:“国内外不少译者都将《黄帝内经》中的‘黄帝’译为‘Yellow Emperor’,回译过后,黄帝变成了‘黄色的帝王’,不论是外国人还是国人,恐怕见了都要发笑。”
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,“Yellow”这个词的形式与它应该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内涵,根本尚未实现统一。
从表面上看,“Yellow”在英语中仅反映的是一个色彩概念,与“Emperor”搭配在一起缺乏文化因素的交融。之所以会觉得“Yellow Emperor”这种译法滑稽,其实是形式与内容的根本脱节而造成的。
由此,李教授曾提出,不能简单地否定了某种译法了事,而应将中国文化系统、深入地介绍到西方。只有如此,英译的中国文化的概念形式,才能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一致,从而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下逐步实现统一。
最终,李教授在翻译时,只好以音译的“Huangdi”为正名,同时将“Yellow Emperor”作为副名,作为补充之用——这种兼顾的做法,透露了些许无奈之举,但也无可厚非。
▲《黄帝内经》
▍译者的局限,最终将影响中医药的传播
不止是李教授,虽然一些外国汉语言学家对中医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,并乐于尝试向西方翻译、推广中医药,但却闹了不少问题。
例如,在翻译配方“陈皮”一词时,有译者按照原料字面意思直接译成“orangepeel(橘子皮)”;而有人则按照味道译成“bitter-peel(苦的皮)”。
译者的生活经验差异、所处的地域风俗等各方面,都影响着他们的译文表达;当然,译者对于中医文化的认知,将直接影响中医药文化的传播。
“要了解医学的古术语,我们必须形成一幅宇宙学或哲学的图画,其中包含着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着的这个世界的原貌。”曾在中国创办医院的美国人爱德华·修姆医生,坦率道出了外国人翻译中国典籍的困难。
▲陈皮
▍突破,从拓宽国际标准适应性开始
所幸的是,令中医药研究者激动的是,经过十余年的修订,在今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《国际疾病分类》第11版,首次并首度纳入了中医学。
从而标志着中医正式进入国际主流医疗管理标准体系——这同时也意味着,对中医药理论思想的翻译和传播,国际上将有一个更高的需求。
另外,据世界中联翻译专委会首任会长王奎所分享的在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提交中药材术语国际标准提案的历程中,工作困难重重、曲折多变。
而最终,该国际标准创下了ISO历史上两个第一——第一部中医药术语类国际标准;第一部直接应用汉字的国际标准。
要知道,ISO官方语言一直是英语,而这部国际标准却制定了中药材的汉字名、汉语拼音名,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,与拉丁名、英语名并列,拓宽了标准的国际适应性。
为此,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,中医药术语翻译也亟待中国学者、中医从业者的继续发力,让“中国文化”、“中医特色”共同走出去,走到更广阔的世界舞台。